咨询电话
13429811266
11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选的6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海南大学现任校长骆清铭榜上有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骆清铭。海南大学供图
据悉,骆清铭教授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曾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骆清铭是一名科研学者,同时也是一名高校管理者。11月24日,南海网记者走进海南大学,对骆清铭进行了专访,了解他的科研世界,同时也了解他对海南大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脑科研项目:从25平方米实验室起步
骆清铭今年53岁,湖北蕲春人,生物影像学家。20世纪90年代,从事光电子研究的骆清铭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世界上首次用近红外光学的方式成像检测出了脑的活动,所发明的技术获得了美国专利。1997年,骆清铭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那一年,骆清铭仅以20万元资金和一间25平方米的实验室启动了脑科研项目。
经过8年努力,骆清铭团队终于研发出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于2010年底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后,他的团队不断取得突破,拍出了鼠脑的彩色图谱。再后来,图谱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显示的内容越来越精细。
骆清铭告诉记者,这项研究能促进儿童教育,推动人类对抑郁症、帕金森、老年痴呆症等脑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这项研究对于延缓老年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对过去20多年科研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责任的鞭策。”骆清铭表示,将以最大的热忱、负责任的态度,把海南大学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更好为海南发展服务。
出任海大校长:16个字定位发展道路
“2018年9月,我来到海南,任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骆清铭说,海南正面临着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在这其中,海南大学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担当,在海南的建设中战斗到“一线”。
为此,上任之初,他提出“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协同创新”16个字,定位了海南大学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办就办特色的专业。”骆清铭说,对于海南大学来说,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就是特色。这些特色同时也是海南的特色,我们必须明确,海南大学的未来资源一定是围绕海南发展的。
同时,他表示,海南大学不能关起门办学,一定要开放式办学。一方面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更多地开展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学院的优质学科协同发展。
海南大学任职的一年多来,骆清铭抓源头、抓基础、抓规范、抓保障,引进国内优秀教师,建立精品课程体系,投资1亿元建立基础教育实验室,把本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同时,进行综合改革,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找到一条符合海南大学实际的发展之路。
科研办学两手抓:建立实验室、开设新专业
“来海南之前,有人说海南是科研的‘沙漠’。”骆清铭坦言:“来海南之后,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据我了解,海南政府非常重视科研,每年都有大批经费投入到科研、教育等领域。同时,在海南,有一批科研人才一直在推进科研发展的过程中奋斗着。”
对于骆清铭研究的生物影像学,很多人很陌生。骆清铭介绍,这是一个有关生命工程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对海南来说非常适合。“海南正在全力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健康岛’建设。我们所研究的生物影像学最终就将服务于生命健康。”
“当了院士,我还是我。”骆清铭的研究还将继续。据透露,下一步,他将针对海南的特色,在海南大学建立一个实验室,与他在武汉的实验室区别开,错位发展,进行生物影像学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同时利用海南特色,开展对海洋生物的研究。
与此同时,骆清铭表示,在高校中,研究生物影像学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海南大学没有这一专业,下一步或将开设这一专业。他说:“全国已经有161家高校建立了这门学科专业,海南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有经验、有基础,我对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