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 当前位置:海南大学 > 正文

牵手院校,科技智力支撑儋州“小木耳”造就“亿元”大产业

  • 浏览次数:21       来源:海南大学

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委会广好村的橡胶林下,隐藏着食用菌白背毛木耳的“亿元”产业。得益于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研发和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的支持,白背毛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科技小院的成立,推动了毛木耳产业的升级延伸,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优化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增收致富。这种“公司+高校+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儋州市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以下是干部培训网整理《牵手院校,科技智力支撑儋州“小木耳”造就“亿元”大产业》详情。


在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委会广好村,热带雨林里生长着几千亩橡胶林;橡胶林下,还藏着“宝贝”。这个“宝贝”就是生长在橡胶林下的食用菌白背毛木耳,让“一地生多金”,预计近两年可达到“亿元”的产业规模。

这份生态富民产业能在儋州落地生花,总少不了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科研人员的身影。这家小院获批成立于2023年,它的依托企业单位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原来在白沙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后来考虑儋州的气候及橡胶林的资源条件,最终在2021年底落户儋州,从此,一块绿地、多份收益的林下经济悄然崛起。

image.png

技术人员在查看木耳收成情况

林下经济产业效益可观

日前,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最美科技小院”名单,海南有三家入选,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赫然在列。这家小院的科研团队走遍儋州市16个镇、10个国有农场,培训人员约1000人次,带动从业人员100多人,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但在白沙邦溪种植白背毛木耳时不是很成功。2021年,经过多番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儋州市大成镇,“儋州气温比白沙平均低2-3度,更适合白背毛木耳的栽培。”但由于白背毛木耳在橡胶林下简易设施条件种植,其绿霉菌污染严重,对毛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

技术人员在村民讲解种植木耳的要点。

海南大学分校区就坐落在儋州,而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也是专门从事热带农业人才培养。为何不寻求合作?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海南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结合现代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于旭东博士带领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的罗灿、于家堃、孙世琛等团队成员进行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科研人员在每年驻扎基地至少120天以上,进行实地科研,扎根在生产第一线。”经过两年的攻坚克难,如今一个菌袋的干木耳产量从不到100g增加至110g,绿霉菌的污染也有所降低,2023年公司种植的226亩橡胶林下白背毛木耳产值1300多万元。

“400万袋,可以收三茬。市场上每斤销售14元,可谓产值高效益也高。”罗灿笑着说,目前基地种出的木耳在市场供不应求。他们现在准备将木耳进行深加工,经过清洗后切丝、切片,还打算与食品企业合作,做成即食产品。

image.png

技术人员正在查看木耳生长情况

向科技要生产力 林下打造“聚宝盆”

初夏时节,风暖日长,在广好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林间,一个个棚子搭在橡胶树下,不过里面空荡荡,并未看到一袋袋黑木耳食用菌菌袋的影子。“我们的生产时间从年前10月到年后清明节后。现在我们在进行消毒,准备下半年的种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研究生于家堃正在查看竹架的消毒情况。

农艺与种业专业的于家堃大学本科读经济学,读研时反而选择了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学,实在令人费解。“我觉得干实业更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对国家、群众帮助更大。”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农业,但他跟随导师入驻基地,每天穿梭在林间,自己动手,实地操作。“我的任务主要是在实验室筛选高产栽培基质。”经过多番的筛选,经过他与团队的努力,最终培养出适合儋州种植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质。

image.png

正在消毒的竹架

2023年在该小院的技术指导下,白背毛木耳的绿霉菌污染率明显降低,同时筛选出最优基质配方,使得每个菌袋的产量提升约8-10%,从原来单个菌袋产干木耳100克提升至110克,使得2023年整体产量增加2万公斤,产值增加56万元。

在基地的一块空地内,堆积如山的木屑特别显眼,空气中还散发阵阵的酸味。“这是橡胶木的木屑,是我们菌袋的主要配料之一。”于家堃介绍, 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很关键。比如新疆种植食用菌,菌袋配料大多是当地特有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作物混合一定比例形成。而海南拥有丰富的橡胶林资源,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呢?为此,经过小院团队研发,他们使用橡胶木屑、麦麸,米糠等多种原料,经过调解配比形成现在使用的栽培基质。“效果非常好,产量也比其他地方高。”

image.png

亟待发酵的橡胶木屑

正是这种降本增效的做法,该小院种植的木耳在品质上得到提升,收益非常客观。今年,他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面积扩大至少300亩以上。同时不仅自己生产,还与村集体及企业谋求合作,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力争下半年公司种植800万菌袋以上,预计产值达3000万元左右,在2025年计划带动农户种植2000万袋,毛木耳产值达1.5亿元。

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延伸

每天清晨,大成镇广好村的村民李先生就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前往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李先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家门口就能打工,实在太方便了。”虽然现在车间闲暇无事,但习惯操劳的他还是时不时过来看看。

“过去,家里收入纯靠割橡胶,还有几亩薄田。由于胶价不景气,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李先生直摇头。现在好了,年底农闲时,能到基地帮工,每月收入就有3500左右。而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多学了一门手艺,还过上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舒心日子。

“通过发展毛木耳产业,能够带动脱贫户、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书记于旭东说,现在科技小院正在积极推动毛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联系企业做深加工进一步合作,协调当地村小组加入基地、帮助村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毛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现在我们正在采购设备,切片机、切丝机,烘干设备等,打造现代化生产线,逐渐走上快车道。”于旭东说,毛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3年科技小院成立后,开始着力研究和推广海南毛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目前该小院2023已组织编写橡胶林下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手册,组织开展橡胶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7期,培训农户1000多人次,接待东方、琼中农业服务中心、临高和舍镇新风村、澄迈仁兴镇、儋州东成镇、南丰镇等300余人次来访与调研,累计受益群众达500多人次。

image.png

木耳切丝机

“科技小院成立后,导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毛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毛木耳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儋州当地的全套毛木耳生产工艺。”于旭东介绍,该科技小院还在光村试验种植红托竹荪,在与其他市县合作,开展热带菌种的研发种植合作。与此同时,海南拥有丰富的菌种资源,他们将进行种子资源收集保存,进行人工驯化,做好技术储备,达到生产条件后可推广种植。

如今,科技小院已与儋州市大成镇的12个村委建立合作,采用“公司+高校(科技小院)+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菌棒,统一供应菌需物质,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科技小院提供统一技术培训与服务,农户分工栽培,使得儋州市每亩胶林下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参与的农户年增收2-3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12%以上。

编者按:总有一种力量,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我们频频听到热词: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海南拥有“三度一色”。所谓“三度”,是指温度优势,深度优势,纬度优势;所谓“一色”,是指海南的绿色,即生态优势。正是基于对比较优势的科学分析,海南将发展南繁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链,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石化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寻找新质生产力》融媒体专栏,挖掘和展现海南自贸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以上是《牵手院校,科技智力支撑儋州“小木耳”造就“亿元”大产业》,更多海南大学干部培训学校动态请关注【新闻中心】-【学校新闻】。

0.289977s